热热闹闹的2014诺奖周刚刚过去,昨天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托马斯·苏德霍夫就来了宁波,为大伙带来了一场名为“21世纪神经科学展望”的讲坛。
1955年出生于德国的托马斯·苏德霍夫凭着在“细胞物质运输”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被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去年授与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昨天,他被宁波大学正式聘为荣誉教授。
比起晦涩难懂的“细胞物质运输”理论讲坛,宁波民可能更喜欢这位诺奖得主在演讲之前聊起的婴幼儿教育经。说起教育孩子,托马斯也是毫不含糊,头头是道,他甚至提出“儿童在十岁之前最好不要同意科学、数学之类的系统练习。”的看法。对此,宁波的父母、老师又是如何看呢?
诺奖得主建议:
10岁前不让孩子学习数学、科学
托马斯是个中国女婿。在科学范围中,他的太太陈路比起托马斯也不遑多让。
陈路,江苏无锡人,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副教授,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这个奖项被视为美国跨范围最高奖项之一。
这么一对“学霸夫妻”,结婚之后育有两子,一个五岁的女儿,一个三岁的儿子,儿女双全。
但被问到怎么样培养他们的孩子“子承父业”,培养出一家“科学家孩子”时,托马斯却极不同意地说,“我觉得,年幼的孩子不应该过早同意科学教育或技能练习。所以我和太太永远不会去教他们这类内容。10岁以下的孩童不主张同意如数学、科学这种的系统练习。这类大可留到青少年时期,儿童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天分、音乐艺术的感知力等所有自发活动的创造力。”
谈起婴幼儿教育经,这位儒雅睿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立刻变成“超级奶爸”,滔滔不绝地说起了他的亲身历程:“我的爸爸也是一位教授,在我小时候,他从来不管我。目前大家一家对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我不会给我的孩子布置家庭作业。技能技术都是可将来天学习的,而培养他们独立的考虑能力却是极为要紧。”
在托马斯看来,假如某位父母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考状元、上名校,那样如此的父母就会被觉得目光短浅。
“人的大脑开发有不少可能性。在孩童幼年期,不要让孩子的头脑只专注一件事而过早定型,如此会毁灭他们多种进步的可能性。”托马斯说。
父母、老师有同意的,也有不买账的:
每一个孩子的状况都不同
诺奖得主的婴幼儿教育经,中国的父母和老师们又是如何看的?
王红霞,鄞州首南一小的科学老师,她同时也是一位7岁孩子的母亲,说起托马斯的看法,王老师有着不一样的见解。
她说:“我感觉这个还是要看人的。每一个孩子个体进步不同,有些孩子从小喜欢艺术,唱歌跳舞之类的;有些孩子喜欢科学,喜欢研究察看。对于喜欢唱歌跳舞的孩子来讲培养他们的艺术、语言之类的兴趣喜好固然非常不错,但喜欢研究察看的孩子来讲,适合教育科学常识也是应该的,即使从婴幼儿园开始也不嫌早。”
据王老师介绍说,根据目前的教育规定,三年级之后就会有科学这一门学科,而且目前课改的意向也是需要“科学”这门学科向低龄化普及,而且,“科学”这门学科中很多小实验都是很有趣的,她教授的不少孩子都爱做这些的小实验。
相比王老师,陈先生则比较同意托马斯的看法。他在教育系统从事工作,有一个上初中的儿子。
陈先生觉得,托马斯的看法值得很多中国父母借鉴。不少父母都觉得孩子越早成才越好,所以总是给孩子带去很多重压,需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此其实过于偏激了。
很多父母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数学,有的婴幼儿园也早早地开始讲课,但比起这类,培养婴幼儿独立考虑、知道生活知识可能才是愈加要紧的内容。
网上有一句话说,大家目前的教育是错位的,总是是婴幼儿园在教授小学的常识,小学在教受中学的常识,中学在教授大学的常识,而大学却在教授婴幼儿园里就该学习的常识。
托马斯的话着实值得大家深思。